宋皇臺 · 龍泉窯 · 良渚文化 文:松花芥子

宋皇臺站
宋皇臺站

一、地鐵屯馬線開通,新開的宋皇臺站有全香港第一個地鐵站裏的文物展,展出的是車站建設時發現的宋元時期到近現代的遺址和出土文物。

其中最矚目的是兩座龍泉窯八卦紋青瓷香爐,是在一水井附近的坑中出土,可能是和水井神祭祀有關。據鑒定兩個青瓷香爐是元代器物,雖然不比南宋龍泉經典,梅子青、粉青這樣的極致精品,也是品相造型相當不錯的藝術品。除了兩座香爐,展出的還有大量宋元時期的龍泉青瓷殘片,數量非常可觀。

龍泉窯位於浙江南部的龍泉市,是宋代六大窯系之一。從三國兩晉始燒,全盛於南宋和元,一直延續到明清。龍泉窯釉色蒼翠,瓷釉厚潤。除了在國內享負盛名,千年來是出口東南亞、中東、非洲和歐洲的重要外銷青瓷,文化影響力極其深遠。

南宋龍泉的頂峰之作有白胎和黑胎厚釉兩種,後者數量稀少,但是與南宋郊壇下官窯的產品極為相似,應是南宋朝廷下令地方州府代燒的官窯瓷器。

雖然宋皇臺考古發現的宋元村落遺址和大量的宋元遺存,與宋末二帝蒙塵暫居於此地沒有甚麼可資證實的考古證據,但是兩個宋朝皇帝和龍泉青瓷都從江南首善之地來到這當年偏遠的嶺南海濱一隅,可見香港與江南是有着歷史悠久的聯繫和交流。

二、土瓜灣海心亭有一楹聯「海心亭具西湖韻,魚尾石全此地靈」;維多利亞港的浩瀚碧波和西湖如西子般的靜秀婉約,其實相差甚遠。寫這楹聯的人心中所想的該是宋二帝駐蹕聖山的傳說。

按陳仲微《二王本末》所記:公元1276年,「景炎帝趨於富場」。景炎帝是南宋末代皇帝端宗趙昰;富場指官富場,宋東莞四大鹽場之一,其官署在現今的九龍城砦。當年元軍進迫臨安,城破時趙昰與弟弟趙昺被大臣陸秀夫、文天祥帶出逃離,輾轉來到福州後趙昰被擁立為帝,成立海上朝廷,抵抗元軍。且戰且退從泉州、潮州、惠州一直來到了東莞官富場,也就是現在的九龍半島。

兩位宋帝雖然待在香港的時間很短,最多也就半年,但是在民間留下的遺跡卻是不少。除了聖山,古瑾圍、二王村、楊侯王廟等,皆是與宋帝傳說相關的地名。

三、其實在宋代以前很久的史前時期,蕞爾小地香港已經與江南的文明有聯繫。據《漢書·地理志》記載,古代百越的分布「自交趾至會稽七八千里,百越雜處,各有種姓」。也就是說從杭州一直沿海往南直至越南都是古越族聚居的地方。

據香港早年的考古學家衞聚賢的考證,在廣東陸豐和芬但尼爾神父在香港南丫島發現的石錛、黑陶和黑陶刻文,並有幾何型花紋陶器,與江南發現的石器完全一樣。(《吳越考古匯志》,1940年)。在南丫島大灣出土的青銅時代的石牙璋和石飾物,很可能是古越族人留下,這是有着浙江良渚文化特徵的高級禮器,顯示香港的古南越先民在4、5,000年前與位處江南,華夏文明中心的良渚古國已經有着一定的交流、貿易與聯繫。

四、來到近代,江南文明的中心轉移到了上海,繼續與香港結下不解之緣。從抗戰開始到國共內戰,大量以上海為中心的江南人士來到了香港,總數估計達到140萬人。他們帶着大批資金和技術到港,經營工業、航運、金融等行業,使得香港先是成為制造業王國,後來又成為了世界航運中心,乃至現在的世界金融中心。

香港與上海,香港與江南,有着數千年不斷的深厚情誼和紐帶,在未來也將延續下去,為兩地的輝煌發展再創高峰。

文:松花芥子

游走滬港两地二十餘年的香港人,復旦大學考古學博士,從事國際教育、青年創業孵化、文化旅遊等

*作者文章觀點,不代表堅料網立場

最新文章